聚焦电子课程建设 共探教学提质路径
为提升《电子技术基础》课程教学质量,推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,2025年9月24日14:40分,我院开展了以“如何上好电子课”为主题的教研活动,院长助理、智能机电专业教研室主任袁安红主持此次活动,全院专任教师积极参与,围绕电子课程特点、建设方向及教学方法等展开深入研讨。
一、课程特点剖析,明晰教学方向
活动伊始,袁主任阐述了《电子技术基础》课程的核心特点。电子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,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相连,从基础的电路原理到复杂的电子设备搭建,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去探索、去验证。同时,它还具备较强的前沿性,电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,新的理论、新的器件、新的应用层出不穷,课程内容需要紧跟行业发展步伐。另外,电子课程存在一定的抽象性,像一些电子元件的工作原理、电路的信号传输等知识,较为抽象,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。明晰这些特点,为后续探讨教学方法和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,让老师们在教学时能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。
二、多维度建设,夯实课程根基
在课程建设环节,袁主任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。
1.实践教学强化
袁主任认为要加强实践教学。一方面要“多动手”,增加实验课的课时占比,让学生在实验室里亲自动手焊接电路、调试设备,从实践中掌握电子元件的使用方法和电路的搭建技巧。另一方面要“多仿真”,利用专业的multisim电子仿真软件,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虚拟电路设计与测试,既能降低实际操作的成本与风险,又能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电路的工作过程。此外,还可以鼓励学生“多创作”,制作真实电子产物,比如组织电子小制作比赛,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,自主设计并制作像简易收音机、电子温度计等小型电子产物,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,提升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。
2.教材与课程资源优化
对于教材选用,袁主任建议要取好教材,挑选那些内容编排科学、知识讲解透彻、贴合教学实际且能反映电子技术最新发展成果的教材。同时,要注重课程资源建设,打造丰富的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库。线上可以录制微视频讲解重点难点知识,上传电子课件、拓展阅读资料等;线下则可以整理经典实验案例、往届学生优秀作品等资源,方便学生自主学习,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。
3.教学贴近实际
教学内容要向“岗课赛证”迈进,积极将“中银杯”电子类学科技能竞赛的内容融入日常教学。学科竞赛往往汇聚了电子领域的前沿问题与创新实践,把这些内容引入课堂,能让学生接触到更高水平的挑战,提升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,同时也能为技能竞赛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。
三、教师交流研讨,凝聚教学智慧
在交流研讨环节,老师们互相探讨,结合自身教学经验,分别分享了自己的课程建设经验与建议,为上好电子课献言献策。
此次教研活动,为老师们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,大家在思想的碰撞中,对如何上好电子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入地思考。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,老师们能将此次教研的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,不断优化教学方法,提升教学质量,让《电子技术基础》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质课程。